逛書店時,我喜歡站在書店角落觀察讀者,看看和想像有多大落差。(現場實際觀(ㄎㄨㄟ)察(ㄎㄢˋ)所得,比網路書店裡「購買《莫斯科紳士》的人也買了防蟎噴霧、鹽麴」的邏輯容易理解一點。)
買東西時,我會邊逛邊東張西望,看動線如何規劃、商品如何陳列、賣場設計的邏輯,還有,我符合他們的消費族群設定嗎?(從監視器裡看起來,想必是一鬼祟怪客。)
旅行時,我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非吃不可的餐廳,就是閒晃亂看。看人們走路速度、穿著、神情的異同。看公車與地鐵的乘客的區隔。看街區建築樣貌的變化。看店內的陳設,想像店主人是什麼樣的人,或是看看不同老闆的不同待客之道。
這些經驗帶給我莫大的樂趣,但我老是說不清樂趣何在。參與「打開你的人類學之眼」音頻課的製作後才發現,我與人類學的距離並不遙遠──在日常中時時觀察,就是走進人類學的第一步。只是我還沒掌握到人類學家的心法與技巧,看見的浮光掠影徒然囤積在大腦裡,一片混沌。
過去單純因為好奇而觀察的我,在這門課裡開了光,看見了人類學家眼中另一個維度的世界。例如,中秋節揪團烤肉,人類學家是這樣描述的:
「如同人類學家所常強調的,「共食」會被許多部落民族當作「家」的定義一樣,一起享用烤肉的過程,往往也形塑了所屬社群的認同,甚至畫下了群體的標界。於是,「誰會一起烤肉?」,成為一個非常具有人類學意義的問題。」
手搖杯飲料讓很多人難以抗拒,是因為:
「這類飲料店除了能夠讓顧客用比較便宜的價格,享受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飲品,更重要的是,還讓人擁有一種「掌控感」⋯⋯當生活之中有很多事情無法盡如人意時,或對於自己的生活無法掌控的時候,手搖杯飲料店就提供了讓人選擇的可能,並且對應到讓你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
這幾年熱門的VR、AR,人類學家聯想到的是:
「在我看來,VR就像是觀落陰一樣,帶人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並在那個世界裡面發展出具體的互動體驗。⋯⋯對於不玩Pokémon Go遊戲的人來說,玩家就像是擁有陰陽眼的通靈人一樣,和不存在的虛擬角色們在互動著。」
還有,情人節與成年禮、寶可夢GO與「口袋裡的親密感」、line群組與虛擬世界裡的傳統聚落、交換禮物與分享生活、髒髒包與打破界限的社交食物⋯⋯,人類學家和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看見的卻是如此不同!
身為編輯,我總希望自己能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但在這六吋螢幕即是天涯的時代,訊息如津波湧來,價值觀如颶風翻轉,有時從繁瑣編務的黑洞裡回過神來,彷彿黑洞一天,人間十天,眼前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那種像從平行宇宙回來的恍惚與錯位感,有時免不了會讓我擔心是否錯過了什麼?是否找到合適的讀者定位?
這門課讓我知道,在這樣的時刻,我可以啟動「編輯裡的人類學家」的觀察模式,重新定焦,就能從平常中看見不尋常,在動靜之間找到變與不變的脈絡,也就不致於茫然或盲從。
//
線上音頻課程《打開你的人類學之眼—解讀厚數據,培養創新應用的能力,成為最被需要的人才》
現正優惠中>
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10
(「章節」處可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