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藝術來轉化親子關係,從世界名著《小王子》了解「馴養」與「豢養」

運用藝術來轉化親子關係,從世界名著《小王子》了解「馴養」與「豢養」

藝術媒材對親子藝術陪伴上的心理動力,有很大的幫助,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承接此特性,來聊聊「運用藝術媒材轉化親子關係」。什麼叫轉化呢?簡單的說,使一件事物,轉變它原來的性質成為另一種性質的歷程和結果,叫做轉化。

那,親子關係為什麼會需要轉化?

因為,我們都知道,理想的親子關係進展,就像建造一棟建築物先要打好地基,需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花時間和他相處,從最初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事物裡逐步建立雙方的關係,漸漸地,要有像玩遊戲、講故事那樣一起做一件事的良好互動,一直持續到長大,孩子才能產生信任感與依賴感,就能延伸出良好的依附關係。

然而,現實中,卻可能有各種因素造成親子關係上的障礙,譬如,最初的主要照顧者是隔代教養,或託給媬母、外傭照顧,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的關係不親密;或者,孩子有先天氣質或身體上的特殊性,讓父母難以接納或產生心力耗竭;又或者,孩子漸漸獨立與世界相處時,所觸發的各種情緒暗礁,會讓父母不容易理解。

所以說,親子關係總是會遇上大大小小的起伏,或是挑戰,甚至於,會有危機埋伏在裡面。不過,親子關係的困境,往往也是親子關係得到新發展的時機。因此,我在這裡提到的「轉化」,主要是指:使親子關係從某種趨向不平衡的、負面的性質,轉變為平衡的、趨向正面的性質。這篇文章,就是要介紹藝術媒材在「親子關係轉化」上,所能發揮的催化作用。

母親節晴朗炎熱 親子開心溜滑梯

不過,不可諱言,父母的特質和態度,在親子關係上是基礎因素,所以,我先來引薦蘇珊.史帝佛曼已經幫我們從親子關係轉化的視角,所歸類出的四種父母類型,來讓你參考:

 

  • 被動型父母:時常壓抑自己的感受、屈服於孩子的要求、一味討好孩子。結果是,孩子不知道父母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侵犯了父母的界線。
  • 掌控型父母:時常強迫孩子屈服於自己管教和安排。結果是,孩子不跟父母親密,因為在父母面前容易失去自我或尊嚴。
  • 被動攻擊型父母:時常製造羞恥感和罪惡感來牽制孩子為父母的需求負責。結果是,父母挫傷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和生存的力量。
  • 堅定自信型父母:時常訂定規則,跟孩子保持健康的「界線」,允許彼此各有不完全吻合的感受、需求、欲望、喜好。結果是,父母需要非常深刻用心地自我修養。

 

其實,針對這四類型歸類,史帝佛曼表示,沒有任何一種類型的親子關係是完美的,都有待父母與孩子持續同步轉化。這就好比《小王子》故事裡提到的,小王子逃離自己的星球,在星際旅行很久之後,到了地球,偶然遇上一隻狐狸,他很希望狐狸能和他做朋友,狐狸必沒有馬上答應,他要求小王子用「馴養」的方式與他同步轉化,他說:「你有一頭金色的頭髮,當你馴養了我,那些原本對我不具意義的金色小麥都將使我想起你,而我從此也將喜歡聽吹過麥田的風聲了……」

 
 
 

狐狸說的「馴養」是一種從陌生人轉化成好朋友的關係;而金色麥田和風原本是一個情境,也被轉化成一種關係的象徵。又,當小王子發現自己對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念念不忘時,狐狸又告訴小王子有關豢養玫瑰的秘密:「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狐狸說的「豢養」是一種從照顧者轉化成關愛者的關係;而玫瑰花原本是一種植物,也轉化成一種關係的象徵。

 

想想看,如果你是有一頭金髮的「小王子」,而你的孩子,是那隻懂得喜歡風聲吹過金色麥田之美的「狐狸」(或者角色交換也可以),那你和孩子彼此馴養的情境可能是怎樣?互動關係又是怎樣?或者,如果你是豢養玫瑰的「小王子」,孩子是那朵「玫瑰」(或者角色交換也可以),這玫瑰象徵著怎樣的豢養?互動關係又是怎樣?

小王子

其實,不論是「小王子/狐狸」或「小王子/玫瑰」,都可能是作者聖修伯里的自我關係之一,他善用文字來釐清這些關係、轉化這些關係。那麼,如何讓藝術媒材像文字幫聖修伯里那樣地幫上你的忙呢?

首先,我們知道,媒材很容易被擬人化地運用,無論小孩或大人,都容易把自己與世界的各種關係投射在藝術媒材操作的情境、過程和作品之中,就像《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那樣,產生各種象徵性的角色,來使自我關係發生轉化。

接下來,我就用三個面向,來介紹:藝術媒材能怎樣與親子關係的轉化發生連結?

吸引性與排斥性

不同媒材各有性質,人們跟各種媒材接觸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有的會覺得很受吸引,也的會覺得很排斥。就像有些人很喜歡玩泥土,就盡情地投入;卻有人覺得髒兮兮,而感到討厭。或者,當你給孩子一個他沒有接觸過的媒材,他顯得抗拒使用的話,可能是因為他對新的體驗感到焦慮,也可能是討厭這個物質的性質,也或許他有過操作挫敗的經驗。

所以,在藝術陪伴情境中,如果能多元接觸各種性質的媒材,就可能涵蓋多元心理反應現象。你可以從中留意孩子對某些媒材流露的訊息,包括熟悉與不熟悉、厭惡與被吸引、與媒材互動的態度、運用媒材表現出的象徵語彙……,蒐集這些訊息,可以成為要選擇適合媒材來策畫親子藝術陪伴活動時的參考。

如果你要陪伴的不只是一個孩子時,不管選擇了什麼媒材,最好能允許有多種操作方法和工具,來滿足不同孩子在運用上的需求,例如,繪畫除了用筆刷之外,也可以用手(戴手套)直接塗抹。

彰化舉辦親子活動 宣導兒少保護

差異性與衝突性

當你同時操作兩種媒材時,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把蠟筆和水彩一起使用在畫面上,蠟筆會「抗拒」水彩而保有自己的樣子,因為蠟筆的油質會使得他們之間有不相容的、衝突的現象。其它像是:軟的和硬的、顏色對比的、粗糙和光滑的……等,當我們同時使用性質對立的媒材時,它們會象徵性地呈現我們曾經驗過的關係上的適應、衝突、吸引力、排斥或其他心理現象。

所以,在藝術陪伴情境中,媒材使用可以作為人際互動的象徵,我們可以嘗試將軟的和硬的、顏色對比的、粗糙和光滑的,一起提供給孩子,看看會發生什麼?也可以從這裡推估,孩子對於人際關係中的適應性和界線。藝術實際上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威脅性的,卻是幫助提升覺察力的好幫手,也能以隱喻的力量來使行為潛移默化。

苗栗首辦親子公園工作坊 兒童參與設計

轉變性和創造性

心理上,「轉變」這個概念意味著形式的變化,就是說,原本內在中兩種對立的成分,以新的方式將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從一種衝突狀態轉變到另一種適應狀態的過程。外在現象上,會是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從混亂變為有秩序,從不活動到活動,從失功能到有功能,或從感到困擾到感覺平靜的。

總之,通常「轉變」會是一種具有啟發性的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會有相似的轉變際遇,往往,當兩種對立媒材被整合在一起生產圖像時,就意味著可能激出「創造性」的火花了,所以「轉變」是藝術創作和藝術治療都很重視的資源。

整體說來,在藝術陪伴情境中,媒材是載體,可以承載人們正向或負向的情緒與情感,也是使創作發生「轉變性/創造性」的重要推手,因此,父母除了人在、心在,也要積極體會與媒材的各種變化遭逢時的經驗,因為那也可能是遭逢孩子的各種變化的精采經驗。

shutterstock_535071976

課程資訊

 

keyboard_backspace上一則
聖修伯里與小王子建立信任的基礎,也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常有的關係
下一則keyboard_backspace
聲音,是一錠鎮靜劑
還沒有有帳號嗎?
已經有帳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