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從小美術作業都請同學代打的我,跑到畫室報名,決心從素描開始重新學習。上了幾堂課,平常話不多的老師走到我旁邊,指了指他的頭說:
「畫畫時不要用這裡⋯⋯」
又指了指眼睛說:
「⋯⋯用這裡就好。」
然後,他要我改畫水彩,專注在顏色,其他的不要多想。接下來,我不斷在畫紙上發生各式大水沖倒龍王廟的意外,可是卻因為超乎預期的色彩變化,玩得不亦樂乎。
聽了徐老師在《透過藝術,啟動親子陪伴力》裡關於媒材運用心理的說明,我恍然大悟:當年畫室的那位老師是多麼細心啊!雖然我們不常對話,但他卻透過課堂上的觀察,還有我那些線條僵硬的素描,幫我找出適合我突破當時狀態的媒材。
在那之後,由於個人資質關係,我的才華沒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作品沒有出現破繭蛻變的奇蹟,我對繪畫仍然苦手,但對「藝術創作」卻有了不同的感覺。
兩年前,因為又出現某種在文字之外尋找出口的渴望,我報名了版畫課。手拙加手眼不協調的我,大幅拉低了全班的創作水平,但很幸運的,在這裡遇見了另一位善於觀察、包容各種特質的老師,讓我有很多的空間自由摸索、自我對話。
朋友問我,為什麼會想上自己不擅長的課?這樣不是很容易有挫折感嗎?以前說不清,只能隨口用「性從偏處克將起」來搪塞。現在,我比較能說清楚了。
這些過程,是一場又一場探索內在的小旅行,就像徐老師在《透過藝術,啟動親子陪伴力》裡說的,「一個人的『情緒』會和它背後的『本能』緊緊相連」,也像《透過藝術,啟動自我療癒力》裡說的,「你能透過各種簡易藝術創作,無壓力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
我在素描、水彩、版畫課一次次的透視錯亂、顏料比例錯誤、草圖重來、線條失手、印製瑕疵,以及或從容或慌亂完成的作品裡,看見自己一路走來,如何以不同方式自我調整,慢慢變成現在的自己。
由於個人資質關係,現在的作品和小時候比起來還是沒什麼進步,可是在忙亂的日常,能有這麼一小段時間,透過原本不擅長的媒材,專心和自己相處,似乎更能體會為什麼徐老師在《透過藝術,啟動自我療癒力》的課程簡介裡引用了赫曼.赫塞的這句話:「能夠深刻詮釋自己和撫慰自己的,只有每個人自身。」
想到這裡,忍不住想拿出一直卡關的版畫草圖,重新展開另一場小旅行。
//
講師:徐玟玲(藝術學博士、專業藝術治療師)
- 透過藝術,啟動親子陪伴力
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22
- 透過藝術,啟動自我療癒力
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