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藝術治療」?別小看那些代表自我的日常藝術碎片

 

 

透過藝術媒材進行視覺心象的藝術表達,可以反映個人的意念、情感、興趣、能力和人格狀態。藝術作為療癒方法的時候,從它的觀點跟進行方式來看,大致分作藝術陪伴、藝術即治療、藝術心理治療

 

因為我想要讓你對藝術療癒的認識是從生活中的資源出發,我先舉列一些我自己很重視的日常經驗,接著再銜接到比較專業的視角。首先,我想先分享從小時候一直到現在都陪著我、療癒我的藝術經驗。那就是,我八歲的日記簿曾寫了一段還蠻可愛的話,我說:「祖父希望我當醫生;媽媽希望我當老師;我自己想當畫家,怎麼辦?」,這是一道三難的選擇題,不過,經過幾十年,我竟然成了治療師/老師/藝術創作者,雖然成就有限,但是勉強算是把童年的三種希望得到三位一體的結果。

 

shutterstock_115147439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可是,當我長大成年以後,童年的那種「在各方期待下,該選擇做怎樣的大人」這種問題竟然翻轉了,問題變成是「我該如何保持察覺我內在小孩的心願,我的不滿足是什麼,我的新選擇又是什麼?」。而且實際上,我和大家一樣,每天忙碌著照顧著生活和工作,心情總是會有高低起伏,那要怎樣才能夠靜下來覺察呢?

 

當我心情可能是好的時候,也可能是比較不好的時候,我大致都會設法找出一些時間,讓自己很專注地寫一點文字、畫一點畫,或是四處拍幾張照片、撿拾一些花花草草,當然可能只是一些小石子,甚至於就是到公園裡面去擁抱下大樹幹。其實在這些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蠻藝術化的一種情感投射的動作裡面,我其實就很輕易就得到了一種跟自己同在當下,那種當下的感覺是內在很充滿。充滿什麼?

 

其實就是要看我當時候所遭遇到的情境是什麼。譬如說,在那個當下如果我看到一隻小鳥飛過去,我可能就覺得「哇!好像我自己也可以展翅飛翔起來了」;如果我看到小螞蟻很辛勤很努力地在儲存牠的糧食,我就會覺得「對,我每天也是像牠這麼的努力!」那些小時段,也陸陸續續地在我的心境裡面留下一些具體的、而且其實非常藝術性的碎片

 

shutterstock_51801387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等到我比較空閒的時候,我可能會安排自己重新專注地和那些已經收集起來的心情碎片再一次相處,我會一一的回顧它們、跟當時後跟它們在一起的心情做一些回應、或是和它們對話,那這所有的歷程,會讓這些碎片在我的腦海裡面串連成為一個整體的畫面,又因為在這樣的一個整體當中,包涵時間跟空間的完整性,會讓我看到過去以來的自己,也覺察到自己的內外狀態。

 

於是,這些會幫助我,可能決定調整與某人的相處方式;也可能會讓我做出工作上的一個新選擇;當然我也可能會取消一個不必要的約會;甚至於積極去投入一個已經拖延的工作;也可能我其時什麼都不想了,就是放下手邊所有的東西,只是很單純地就去幫自己煮一杯咖啡吧!無論這些覺察之後我做了什麼,我都會在那個當下得到一種持續生活下去的新的動能,也就說,從這種「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態度,我其實就得到了自我療癒。

 

你可能忽然被「自我療癒」四個字在腦門噹了一下,然後,正在暗想:「徐老師這樣隨性的採集碎片就會有自我療癒了?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來幫大家整理一下,其實,前面那段話連續出現幾組相對立的關鍵字:包括「專注/覺察」、「投射/同在」、「碎片/整體」、「當下/歷程」,也就是說,只要你用心去練習知覺自己在生活碎片所呈現的「變動性」、「一貫性」和「完整性」,這樣就不但不會失去自己,還可從這樣的基礎裡面,發現自己的「生命力」和「轉變的契機」。

 

接下來,我要進一步提醒你:真的不要小看日常的小小藝術碎片,每一小片內容都是代表自己的符號!就像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曾經說過:「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人本身經過符號化之後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卡西勒還為藝術跟人的關係,說了一段很美的話語:

 

藝術使我們看到的,是人的靈魂最深沉和最為多樣化的運動。我們在藝術中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是在許多相反的兩極之間持續擺動的過程,包括:歡樂與悲傷、希望與恐懼、狂喜與絕望。

 

所以,自我療癒,就是透過藝術去接納、去領會生命在日常變動性中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從有覺知的藝術行動中鮮活起來和自在起來!

 

除了藝術自我療癒模式,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別人協助進行的療癒模式?有的,但是我要先概說一下「藝術治療」(art therapy)到底是什麼?再來分別說明以藝術作為療癒的三種模式,也就是藝術陪伴、藝術即治療和藝術心理治療。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藝術治療」。其實,人類很早就已經有把藝術與情緒連結起來照顧心靈的概念,到了19301940 年代,不少藝術家受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和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等等心理學家運用藝術來治療精神疾病的影響,也逐漸建立起藝術的獨立治療方法,也就是「藝術治療」。

 

到目前為止,藝術治療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發展歷史並不長,卻已陸續衍生出各種理論和很多元的實務經驗。整體來說,藝術治療的原理,是鼓勵人們利用藝術媒材進行表達而得到療效,它除了結合了精神療法(Psychotherapy)的理論跟技術,更強調運用創作過程的心理現象,還有各種藝術材料所能激盪出來的許多情感狀態、作品的圖像所具有的非語言力量。

 

藝術治療技術除了經常被用來帶領舒壓、靜心、覺察,也能夠調和內在衝突,和幫助情感昇華,當然還有可以化解各種情緒上的、認知上的或者是人際互動上的失衡跟障礙;它也是用來引領自我探索、自我認識,還有發展身心;甚至也是中年轉化之旅的好夥伴。

 

shutterstock_58897247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以上所說的是藝術治療的本質。接著,我就要開始依照執行上的差異,為你綜合歸納出三種模式,來說明藝術如何作為療癒的方法。

 

模式一:「藝術陪伴」(Art as Accompanying

 

「藝術陪伴」模式會期許接受藝術陪伴的人,即使貧病殘弱,全部都享有想像力源源不絕、希望生生不息的權力。所以,藝術陪伴是陪伴,又不只是單純的陪伴,它是要能夠關照受陪伴者的生命力。

 

同時,我們要知道,強勢教導的方式對於一個在關照自我生命的人來說,幫助是非常有限的,因為生命力是被豢養在各人內心深處的經驗,需要個人的主動性才能夠觸及得到。因此,藝術陪伴者需要有透過藝術的自我關照、自我對話和自我療癒經驗,要真實體會藝術是如何引領自我感受到生命力,才能夠去同理和陪伴別人的生命。

 

不過,你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我們進行自我藝術觀照和創作的時候,可以很主觀的表示「我覺得這樣、我覺得那樣」等等感受;但是,作為藝術陪伴的角色時,卻不能任意地或篤定地去解讀對方的感受,因為,面對不同的生命,我們只能陪伴他、同理他、引導他、還有傾聽他的生命經歷與生命故事,這是一種以生命陪伴生命的情境。

 

所以,藝術陪伴者需要提升對受陪伴者特質的敏感度,也要精進自己在參與受陪者的自我敘說或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發現其中意義的那種覺察力。實際上,像這樣的自我提升的精神,也是正好是自我療癒的基石,它很常運用在自我藝術陪伴。

 

模式二:「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

 

「藝術即治療」模式是以美國藝術治療師克拉瑪(Edith Kramer, 1916 20141950年代發展的「藝術創作即治療」理論作為基礎,認為藝術本身就具有治療的能量,它是一種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的方法,也是一種自我和外在世界溝通的管道;它主張透過藝術創作的美感過程,就可以舒緩情緒上的衝突,可以提昇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達到情緒淨化、強化自我認知的效果。

 

所以,「藝術即治療」它強調,自發性的藝術表達和經驗過程,是具有情感昇華、統整跟撫慰的功能;創作者投入藝術工作時,內在療癒就在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著,當創作結束的時候,產生了頓悟,療癒也就達成了。

 

要注意的是,這個「頓悟」之所以會發生,是創作者對每一個存在的當下,都保持著分明的覺知,還能夠超越自我。譬如:當我們專心在畫花的時候,自我被放下了、被消溶在時間的流動裡,自我化作花梗伸出去的優美姿態,原本的自我就不見了,只剩下那當下的存在感(being)和意境了。

 

模式三:「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

 

「藝術心理治療」是美國藝術治療師諾保 (Margaret Naumburg, 1890-1983)他在1940年代早期結合精神分析跟藝術的一種模式,他主張將藝術創作的心理動力(psychologicl dynamic)現象,運用來成為心理治療過程的資源,協助人們對創作進行聯想和詮釋,來幫助紓發情緒和潛意識。

 

這個療癒模式把藝術創作當成一種媒介,強調藝術品是一個有用的評估工具,能夠使創作者的象徵性表達和非語言溝通被看見,進而解決問題、化解衝突,或者是以創作者的藝術品配合聯想跟解釋,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內在及外在世界的關係,這就可以形成新的認知,來促進他的成長跟正向的改變。

 

這裡要提醒你,以藝術表達作為療癒的工具,不要只想著利用作品結果來做詮釋、解讀和分析,因為過度強調作品而忽略創作過程中的更多訊息和情感性歷程,經常會錯失藝術跟人之間最神秘又最坦誠的內涵,是十分可惜的。

 

shutterstock_109746235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不管哪一種模式,目的都不是要訓練藝術家,而是著重創作過程中所發生的人格認同和轉化,同時也要能夠和現實保持連結。作品的被重視,是因為它把創作者未表達的或是無法明白知道的意像轉化成可以解讀、可以表達的圖像了,作品本身不需要做美還是醜、善還是惡、像不像、好還是不好等等評價。

 

你也要記得,以藝術作為療癒方法的時候,最要重要的是要跟藝術建立起安全、接納、信任的關係,以開放、自由、人性關懷、愛與包容,這樣的態度來發揮藝術的療癒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節錄自《透過藝術,啟動自我療癒力》線上音頻課程

講師:徐玟玲

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6

 

 

 

keyboard_backspace上一則
從不同的維度,體驗20世紀蘇聯時代的糾結與美好
下一則keyboard_backspace
圖像對話與療癒:尼采、佛洛伊德和榮格談自我探索與藝術救贖
還沒有有帳號嗎?
已經有帳號嗎?